发朋友圈怎么编辑文字格式才好看 微信如何锁定文本格式?

[更新]
·
·
分类:互联网
4681 阅读

发朋友圈怎么编辑文字格式才好看

微信如何锁定文本格式?

微信如何锁定文本格式?

想要锁定文本格式您可以将要发送的文字存储在txt文本里面或者储存在word文档里面发送哦。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
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手机拍摄完照片之后,如何给它匹配上文字,发朋友圈?

要什么效果配什么含义的文字,可逼格高,可通俗易懂,可内涵搞笑。
软件可用的太多了,手机自带相机都可能会加上文字,不过效果好的推荐“美图秀秀”,可选字体,内容,排列组合很多。
不过话说回来,喜欢给图片+文字的除了做表情包,我觉得都是小文青儿的,或者绿茶的惯用手段吧?
我喜欢加个日期就差不多了。

为何在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不能显示全部?

在微信朋友圈发表文字时,字数小于99个字可显示全部。
1. 为了让朋友圈说说的格式看起来体验更好,微信对文字的展示方式进行了强制优化。
2. 少于等于6行文字,全部显示。
3. 超过6行后,总字数少于99个字时,显示前6行,后续内容折叠,需要点击“全文”才能完整显示内容。
4. 当超过99个字后,发送的内容就只会显示一行,并带有阴影,需要点击进去才能查看完整内容。
5. 还有一种方式是,发送完毕后,复制全部内容,然后作为评论将内容再次发送,也可以显示全部内容。

微信公众号排版怎么做好看?

身为一个公众号小编,你是否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
明明文章写的挺好,粉丝也不少,但是阅读量总是十分惨淡,好看量和收藏量更是少之又少?
明明别人家的排版都很好看,自己一模仿却巨 chǒu ,还被吐槽是东施效颦。
......
2019 年,要想做出改变,从数万个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直面问题,从改头换版开始!
我给大家总结了一套公众号实用排版手册,让你零基础也能快速做出一篇高颜值的图文排版!
一、字号
字体的大小非常影响阅读体验,太小了看不清楚,容易阅读疲劳,太大了又没有美感。
标题文字在16px~18px之间,正文的文字在14px~16p之间,注释部分文字在12px~14px之间,不仅利于阅读,还能让文章看起来更精致。
(字号设置)
二、色号
设置字体颜色的首要原则,就是不能多而杂。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中的颜色不宜超过三种。
正文可以选用较浅的灰色,来提升阅读舒适度。推荐色号:# 5a5a5a、#595959,#3f3f3f;
注释作为次要内容,颜色不需要设置的非常明显。注释可以选择比正文亮度更低、颜色更浅的灰色。推荐色号:#888888、#d6d6d6。
文章的重点内容,比如标题、文章关键词等,可以用加粗或者改版颜色,添加背景色,字体阴影等方式来强调说明。
(强调说明)
我一般是用加粗来强调,或者添加字体阴影的方式来强调。
三、行间距
行间距,其实就是正文中每行文字之间的距离。行间距太小的话,文字会挤在一起,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我们可以将行间距设置为1.5或者1.75。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使用1.75,阅读舒适度会更高。
(行间距)
另外,大段的文字之间,一定要用回车键换行。每个段落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屏幕,以免读者阅读疲劳。
四、两端缩进
通过设置两端缩进,调整文章两侧的空白,可以让文章阅读起来更加的轻松、舒适。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两端缩进设置为 8 或者 16 。这也比较符合设计美学的理念。
(两端缩进)
五、两端对齐
文章内容较冗长,可以设置两端对齐。以免出现文字边缘参差不齐,影响整体美观。
(两端对齐)
如果是每个段落内容都很少,可以使用居中对齐,千万不要手动输入空格。手动空格虽然看似是对齐了,但是由于终端设备不同,预览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六、正文配图
配图一定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图片要清晰,内容要相关,色调要统一。
如果担心图片侵权问题,可以使用小蚂蚁编辑器中的无版权图和正版可商用表情包。
(无版权图)
(正版商用表情)
在图片下方添加注释,标注一下图片来源,也能规避一定的侵权风险。
七、封面图
制作头图要用900*383px的尺寸,然后把图片最关键的信息都放在383*383px的区域内。这样就可以在裁剪时保证让所有版本微信用户都能看到关键信息。
(封面图尺寸)
次图按照1:1的比例制作就可以,建议尺寸500*500px。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众号排版的一些基础内容。
建议大家先收藏,后期根据手册进行实操练习,相信一段时间之后,你们都能够独立且高效的做出有自己个性的公众号排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