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住校如何克服想家
上内初班想家怎么办?
上内初班想家怎么办?
初中学生住校想家,很正常,也很普遍。你首先要融入班集体当中,与同学们,老师们建立亲密关系,这样就不感到孤独,慢慢就不想家了。
再就是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就顾不上想家了。
再就是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自立,自强,这样才能有所作为,经历风雨后才能见彩虹。愿你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我是初一新生(男生),要住宿啊。住宿就特别想家,有时激动得想哭,怎样才能不想家啊?
选哪个答案根本不重要,主要是你自己怎么想。想家是特别正常的事情,不要把它当做负担。
我之前一个人在外读书的时候也特别想家,总是觉得想回家,没心思学习,然后看其他人不想家总是责备自己的感觉。
但是不要这样想啊,因为你想家只是因为你家人对你好你才会想家,不要这样啊,因为你家人也希望你好好学习,开开心心。
不要没心思学习,你要想更好的学习才可以更快的回到家人身边啊。
加油,不希望你走我之前那样的错误,加油。
别总是想着一件事,多出去走走,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会好些。想家就想家,没事的,但是学习不要放松,加油!!
相信自己,不要因为想家耽误学习,到时候你如果因为想家耽误学习你会后悔的。
孩子住校想家怎么办?
孩子年纪小,住校想家是很正常的事,一般来说,习惯一段时间,对学校生活及同学适应以后就会好了。但是如果想家到影响平时的学习、生活,长时间难以调整,还是需要家长常去看看孩子,进行疏导。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度过这一段交替时期,暂缓住校。
尤其在刚刚小升初的期间,到初中三年,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三观逐渐开始形成,如果在这期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可能导致孩子过于叛逆,甚至产生抑郁情绪,难以纠正。
习惯了父母包办衣食住行,搞好一切前期预备和后期扫尾工作,平时只是偶尔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洗洗碗扫扫地,就以为自己很能干了,其实离真正的生活自理还有很大距离。
有些孩子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离开父母,连晚餐要吃什么都决定不下来,还得兼顾人际交往和学习,难免顾此失彼,平添许多烦恼。如果再碰到个添乱的室友,就更手忙脚乱了。
在家千般好,因为在家孩子就是家庭的核心,父母乃至爷爷奶奶都围着核心转。冷了热了,总有人嘘寒问暖,添衣叠被;心情不好,有人关心询问,体贴入微。在学校住宿就不一样了,都是同龄人,谁不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呢?谁该迁就谁?谁该围着谁转?自己的事还焦头烂额,哪有时间管你心情好不好,晚上睡不睡得着?于是再找不到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仿佛这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地方,那好似失重一般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新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都不熟悉,大家一方面渴望开放地交往结识新伙伴,一方面又不自觉地对陌生人封闭自己的内心。被动长时间与几个几乎是陌生人的室友共处一个封闭式的空间,本来就容易产生压抑、焦虑和烦躁的感觉。再加上彼此生活节奏不同,做事方法不同,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一开始,大家还拘谨客气,摩擦多了,就容易擦枪走火,碰到个难相处的室友,住宿生活就成了噩梦。
舍友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生活习惯不同,彼此之间难免有个适应过程。对室友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反应过度或者一味容忍,都只会给自己的住宿生活增加痛苦。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包容,礼貌温和地协商沟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那个界限并达成一致。比如室友夜里动静太大影响自己休息,能协商请对方改正自然是最好的,实在改不了,为自己准备一副眼罩和耳塞,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对于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该重视并接纳,别人对你提意见并不代表对你的否定,而恰恰是说明对方对你有所期待。当然,能找个时机,全宿舍同学一起商量制定一个宿舍公约,把话说在前头,然后共同遵守,就最好了。
新学期千头万绪,学习和生活上都有很多需要适应和调整的地方。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自习,什么时候洗澡洗衣服,什么时候上床睡觉,什么时间给家长打电话,都应该有个大致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让自己陷入慌乱无序之中。与此同时,适当的兴趣和爱好也应该被保留,生活越充实有序、丰富有趣,就越不易因为想家而情绪低落。
周末回家,除了倾诉在校的各种感受,更重要的是,向父母学习生活经验,补充自身不足,这样的交流既能维护和融洽亲子关系,也能让父母看到你的成长,为你骄傲,给你鼓励和动力。
习惯乘着父母翼下的风毫无顾忌地飞翔,总让我们以为飞行是件很简单的事,以为脱离父母单飞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等到自己真正第一次独立飞行,才发现翅膀上的翎毛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有力。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要迎风而上,因为搏击长空的梦想总是从摇摇晃晃的这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