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寓言故事20字
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掩耳盗铃人物是谁?
掩耳盗铃人物是一个小偷。
掩耳盗铃是一则捂住耳朵偷钟的寓言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掩耳盗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则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成语意思:把自己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是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是属于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是一则汉语成语,出自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掩耳盗铃”。
该成语原意为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后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其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掩耳盗铃寓言故事拔苗助长?
掩耳盗铃:
范氏逃走时,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他就打算砸碎了再背,谁知刚一砸,就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他生怕别人听见,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两耳紧紧捂住继续砸。
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这可以理解。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拔苗助长
在古代宋国,有个急性子的人,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他成天围着那块田转悠,隔一会儿就用手量量秧苗长高了没有,但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苗长得快呢?他转啊想啊,终于想出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长一大截吗?
说干就干,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可不过三天,秧苗全都死了。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贝乐虎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讲一个人去盗取铃铛,但是当手碰到铃铛时,铃铛就会“叮当,叮当”的响,这个人害怕被人听到,便直接捂住自己的耳朵,他以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听不到。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还要想法子掩盖,最后还是无济于事。
掩耳盗铃是一个成语故事,原文为掩耳盗钟,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原文为盗钟,原文讲的是: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亡齐国。其中有个人趁机溜入范家,看到了一个大钟,就打算把它乘乱偷走,本来准备背着它走,可这个钟实在是太大了,他无法背上。便打算用锤子打碎这个大钟好背走。然而,才锤了一下,大钟就“况况况”的发出响声,这个人害怕别人听到这个声音,来抢夺这个钟,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这个人害怕别人听到这个钟声,是没有什么问题,可也害怕自己听到这个钟声,这就很是荒缪了!偷钟怕别人听到反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而钟的响声是只要你碰了它,不管你如何遮掩它都会发出声音的。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