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大门怎么关闭改反问句
怎么指导孩子阅读理解?
怎么指导孩子阅读理解?
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我真的有太多话要说了。
我们家孩子从2岁认字开始,除非生病,每天都坚持阅读,从绘本指读到小说,我一直觉得他阅读量是不少的,应该阅读能力很好。当然国内上学时他考试也很好,语文阅读几乎不会失分,但到国外以后发现我错了。我们国内做的阅读暂且把他认为是早期阅读吧,因为我们读完会复述,我们家以前要求是让他用自己的语言再来讲一遍,看看是否是真的理解了。我们家小的也喜欢阅读,三年的时间几乎把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翻了个遍,一有休息天也是跑上海图书馆,我为此还指责过为什么上海图书馆对孩子只开放一个小角落。
但当孩子到了国外开始学习以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们在国内做的阅读叫引导式阅读,就是在文章中找到信息,要么就是揣摩作者意图。这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考试,但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很多国内家长都知道外国小朋友阅读量很大,但这里的阅读量大并不是指信息量大,国内的阅读片面的强调了信息量概念,不可否认这是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以让一部分人从中受益并获得成功,而更大多数人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毕业以后将不再碰书。
当然欧美孩子也不是捧书一辈子的人很多。但有一点蛮重要的,就是你上地铁观察会发现他们看手机的人很少,看书的人不少。
国内看了那么多书的孩子一直没给我带来质变的感觉,你问他东西,因为记忆力好,会跟你讲,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参加上海动物园的一次活动,一个老师问了一个蝴蝶的问题,我儿子竟然把各种类型的蝴蝶特征从头讲了一遍,洋洋洒洒的发言10多分钟,听得在场的人和活动策划人目瞪口呆,这本该高兴,但我却很郁闷。这种教条式的学习一定会为以后进一步提高带来障碍。
来了欧洲以后,其实看书不多,一周一本,因为已经4年级了,他语言障碍倒不大,但阅读能力的短板就出现了。读完一本书,老师问了他书中的一些情节,他娓娓道来,老师问他如果他是那个主人公或作者,你怎么想的,他一句也说不出来,甚至说出了与文章本意相反的观点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阅读时不带自己思考。我记得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带我们阅读时,总会在书的角落里写满各种笔记,其实就是对某一句句子的看法,并划出来等等。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就像看电视一样,你不需要思考,只要听别人讲就行了。
好在我们基础不错,经过2个多月的提高,现在在改变了,有时候他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回家,看得比我快不说,还当起了我的小老师,讲的也不再是书中的情节,而是会跟我说,我要是他啊,碰到了狼,我就不逃跑了,森林里那么多树,直接爬上去,狼又不会爬树。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提高了许多,这是利用自己的经验来结合实际了。我觉得这才是阅读吧
汉语句子的修饰方法有哪些?
1、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4、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8、比喻句: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漪,真美!
9、拟人句:太阳揭开云被,露出金色的微笑,慈祥地注视着大地。
10、比句:青蛙叫起来,无边的田野如沸如腾,如鼓角齐鸣,如风潮迸涌。
11、反问句:光是学习优秀,就能算得上“三好学生”吗?
12、夸张句:桂花十里飘香。
13、设问句:小明为班级做贡献,是为了老师表扬吗?不是的,他是诚心诚意为班级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