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区别 谁可以解释下语文中的宾语前置,宾语后置?

[更新]
·
·
分类:行业
2849 阅读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区别

谁可以解释下语文中的宾语前置,宾语后置?

谁可以解释下语文中的宾语前置,宾语后置?

回答:应该说是古文中的宾语前置才确切,古文中的宾语前置现像分为三类: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三是动词前面有“之或是”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罪之有?无乃尔是过与?”。至于宾语后置,本来宾语就应该后置,存在这种说法。

状语后置和宾语前置的区分,举例,请说清楚些?

宾语前置就是把宾语(谓语的对象)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状语后置就是把状语(限制谓语的词)放在谓语之后。这2个的区别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宾语和状语的区别。宾语一般是名词(这里不说从句),而状语有名词(主要是时间、地点,其它一般不做)、副词、形容词等。例子: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吾谁与归等等;状语后置:齐之以刑、使民以时等等。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出师表中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这个有点多多,你可以直接去问语文老师...
将按略的写几个吧:《醉》“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醒能述以文者” 状语后置。《出》“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试用于昔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状语后置。“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悉以咨之”省略句。

急!求!宾语前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是什么!可否举个例子?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把状语摆到中心词的后边,突出状语所表达的内容。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怎样判断文言文的句式,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最基本的判断方法是“比较”。例如:“时不我待”。现代汉语说“时不待我”。“我”是宾语,现代汉语放在述语“待”的后面,文言文放在前面,属于宾语前置。与现代汉语一比较就能发现。一般来说,宾语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常见于否定句或疑问句。状语后置多见于介宾结构状语,例如,现代汉语“在梦中相见”,其中的“在梦中”属于介宾结构,作为“相见”的状语放在前面,文言文一般放在后面,表述为“相见于梦中”。文言文的状语不都是后置,例如“不正眼看他”,文言文表述为“斜视之”,“斜”是“视”的状语,这里并不后置。文言文的特殊句式,都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才能发现的。所以,“比较”才是判断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