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没有科学课了?

[更新]
·
·
分类:行业
1671 阅读

对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没有科学课了?

为什么上了初中以后就没有科学课了?

最直接的答案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学课都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初中的科学课分为物理、生物、地理和化学四门课来分别上了。一般来说,生物和地理课自初一年级开始开设,物理课从初二年级开始开课,化学则一般在初三年级开始开设。到了初中,不是没有科学课了,而是科学课分开了。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在我国浙江省,还是采用综合理科的方式教学,也就是在浙江省,初中的科学课还是叫科学课,里面包括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这是少部分地区。所以初中既有《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也有各个学科的,比如《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等等分科的课程标准供各个地区选择使用。
到了高中,我国几乎在全国都是实行的分科教学,所以高中阶段都是分科,比如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在小学,按照教育部2017年1月19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2017年9月开始,小学科学课自一年级开始开设,并且实行综合教学。小学科学在2000以前是叫自然,后来在2000实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中改为科学。原来是三年级起始,现在是从一年级起始。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科学教育。从上述我们对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科学课的设置情况也能发现,我国也非常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希望以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应具备哪些能力?家长辅导孩子作业应注意哪些?

我家孩子现在是幼儿园大班,一直在思考幼小衔接,以下是以前写过的一些东西,供参考。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性学习,在幼小衔接问题上也慢慢有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流行的思想有两种:知识衔接,习惯衔接。在我看来,单纯的知识衔接是最不可取的,单纯的习惯衔接要好一些,但有不足。如果把知识和习惯统一衔接起来,是最好的。
我一开始并没有深入考虑过幼小衔接,只是单纯知识积累。随着过程的深入,其实已经在缓慢的在进行幼小衔接了,这种衔接是时间层面,习惯层面以及知识的隐性层面。
我不认同有些小学老师说的零起点和专注度之间的关系,而且从概率上来说,个别不能代表总体。老师说零起点孩子完全跟得上,我认同。但问题同样出在“跟得上”三个字上,如果仅仅把跟得上作为目标,这要求着实有些低。没有时间,习惯和隐性知识体系的支撑,也许在后期只能被动“跟”,而不能主动“跑”。
而且要让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特长,没有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基本没可能做到。而这种能力也不是说说看看就有的,包含很多东西和过程,需要有素材来培养。目前,我的孩子还做不到自己分配时间,我依靠缓慢的增加学习压力来迫使孩子形成“作业”,“阅读”,“练琴”等的时间分离,(做什么作业,读什么书以及要求则放在第二位考虑)让其形成“认真完成每日的必须任务就后痛痛快快玩”,“同一时间专心做一件事”,以及抓住机会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要求“今日事今日毕”。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步调整完善,大方向我觉得还是可行的。
以上大概是在五岁的时候写的,现在孩子六岁,已经完成了时间块的分离(练琴,作业,阅读,舞蹈),除了练琴需偶尔监督跟节拍器,发视频和老师沟通,舞蹈需要帮助压腿,英文需要共读外,其他内容(作业,写字,背诵,中文阅读)基本做到自主完成了,完成以上内容每天晚上大概需要150-180分钟。(任务清单供参考)
至于如何陪伴,我的意见是初期一到两个月应该全程陪伴,及时纠正习惯,主要是磨蹭和不专心。然后缓慢放手,我家缓慢放手持续时间一般在两个月。放手后就进入监督阶段,让孩子形成高效完成的习惯。在往后,强化孩子的时间块,让孩子自己决定今天如何利用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