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员怎么考 项目经理每月在施工工地最少时间是多少天?

[更新]
·
·
分类:行业
3389 阅读

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员怎么考

项目经理每月在施工工地最少时间是多少天?

项目经理每月在施工工地最少时间是多少天?

按照一般劳动法的规定,一周不超过44个小时,具体可根据合同约定。
1、项目经理( Project Manager ) ,从职业角度,是指企业建立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对项目实行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的责任保证体系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设立的重要管理岗位。项目经理是为项目的成功策划和执行负总责的人。
2、项目经理是项目团队的领导者,项目经理首要职责是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优质地领导项目小组完成全部项目工作内容,并使客户满意。为此项目经理必须在一系列的项目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中做好领导工作,从而实现项目目标。
3、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指受企业法人代表人委托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是企业法定代表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项目经理必须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才能上岗。
4、项目经理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成功的项目经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领导者的才能、沟通者的技巧和推动者的激情。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几日内进行申报?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自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行为的,责令停止使用,重新组织竣工验收。

为什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通过率才20%呀,这么难考吗?

通过率低的原因有几个:
1、考试报侥幸心里,根本没怎么学,或做相关工作,直接裸考。因上午基础75题单选,下午案例分析,上午感觉不好,下午就不去考试了。因这个考试必须一次过两科。
2、教材655页,一天十页需要看65天,两个多月,还不算记忆考点、重点。或看了一部分就直接去考试了。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偏向理论,所以教材还是必须要看,有重点的看,做好笔记和学习计划。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识有哪些?

国内工程管理其实是施工管理。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三大版块:设计、采购、施工,其实国内只教施工怎么管,其他的略微提一下。
从这个问题的各个回答也能看出,说的具体一点的回答都是在讲施工上的人和事,说的抽象一些就佛法无边、无所不包。把涉及到的都算进工程管理的内容。按照这种理解,航天发射基地有火箭才能发射卫星的,那么火箭不管是甲供还是委托给总包都是工管的工作内容了。
就工程产业链而言,应该从上游的设计管起到下游的施工。但无论学校专业设置到业内认知都是工管就是施工管理,这就说明国内的工管其实很落后,三大内容只重视最下游的施工管理。其他两个部分,采购还能有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做理论支撑,但有任何一本教材教你怎么管设计的么。
这也就是知乎上为什么鲜有工程管理内容的问答的根本原因。
再者,管什么先得懂什么才行。这种“懂”分程度的,是真的“懂”,还是‘懂一点’或者“懂那么一块”?
翻一翻国内工程管理的课程设置,看上去涉及到的都讲了,但是无所不包的同时就意味着泛泛而谈、浅尝辄止。
百度了个工程管理的课程设置:
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项目评估、项目投资与融资、中国建筑史,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材料、城市规划、材料力学、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测量学等。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技术与组织、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运筹学、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公路工程估价、铁路工程估价、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房地产估价、国际工程承包、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
这内容至少可以开三个学院了:土木工程,财经,管理。这还是本科的课程。而且工程的类型很多,上面开设的课程明显的可以看出,民用建筑还学建筑学之类的专业开设不少,但凡是涉及到的工艺,比如发电厂,化工厂等一律不学。
实际上,国内的工管其实是:民用建筑项目的施工管理
天大和清华的工程管理我接触的多点,给我的印象是从老师到学生都没有入门。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根本方向就错了。工程管理是以技术为背景的管理,面很广,实践性又很强,教的既浮于表皮,又南辕北辙。工作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自然是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几十年下来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总结层面上,理论体系雾里看花。
后续
这个问题下的各个回答都比较片面,但是有偏才有见。我谈到的也只是个人认识,算是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欢迎对我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先给出一个观点: 工程管理因为实践性非常强,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后,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检验理论的各种论断,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理论的不足之处,如此往复。这个过程中,事实虽然是客观唯一的,但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肯定是不一样的,相互交流,探讨辩论就十分重要。 真理不“辩”不明。
下面就各个答主和网友的提问回答一下。 先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工程管理软件非常多,主流的是p6和microproject。这个前面有答主已经提到了。 因为工程项目类型很多,民用和工业的区别又很大,所以不同的项目会选择不同的软件。但大体而言,p6针对复杂工业项目,功能很齐全,齐全到有很多后期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功能很少有人用。microproject功能单一,不能加载资源,但使用方便,界面简单,对大部分民用建筑项目的需求而言足够了。线形的项目,比如公路、管道类的还有个line么的,名字记不清了。
实际上,软件只是个工具,更多的是看使用这个软件的管理体系是怎样搭建的,项目需求又是怎样的。如果对此有兴趣的话,一个小组的人只用excel也完全可以开发出一套满足大型项目需求的软件来。
下面回答一下工程管理的学习路径和就业现状。不知道为什么在原问题下回答,总是会被封掉。本来不准备继续写下去了,但看到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很多,所以直接在此贴出来。 这个问题下的各个回答都比较片面,但是有偏才有见。我谈到的也只是个人认识,算是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欢迎对我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
先给出几个观点:
工程管理因为实践性非常强,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一定的理论基础后,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检验理论的各种论断,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理论的不足之处,如此往复。这个过程中,事实是客观唯一的,还原了事实,才能逐步找到规律。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肯定是不一样的,相互交流,探讨辩论就十分重要。真理不“辩”不明。 抽象的问题只有具象化才能得到解决,那么就从几个答主或者问题出发来讨论。
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里,有一个内容叫做技术经济分析。所谓技术经济分析,一是要在在技术上罗列出可能的实现路径或者叫可实施的技术方案;二是在所有的技术方案中挑选出经济上合理的、可接受的那一个。对于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的成果就是施工组织计划。百度了个施工组织计划的目录,施工组织设计目录_百度文库 《1.编制说明》和《2.工程概况》是对项目的客观情况进行描述。 《3.施工组织规划》第一小节提出了实施该项目的人事组织结构,标段如何划分,并具体定义了各岗位的职责。第二小节阐述了施工准备的工作内容。 《4.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从时间顺序上描述了施工方案的次序,并针对施工材料和资金提出了资源需求计划。 《5.主要工程重点、难点项目的施工方案、方法及其措施》从前面的施工组织总设计过渡到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施工方案上来。 《6.质量目标及保证体系》结合法规、技术规范和本企业的要求,明确质量要求和具体措施。 《7.安全目标及保证体系》《8.环保目标及保证体系》《9.文明施工管理》对安全等要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 《10.特殊季节施工安排》《11. 其它应说明的事项》可以看做是风险及应对措施。 这份施工组织计划是施工企业比较常见的方案文本---够用但杂乱模糊。 为什么这么说呢?前面谈到工程管理三大内容,无论在哪个内容里都贯穿着项目管理的三大要素:质量、进度和费用。质量:就是要明确的定义项目为什么而实施,成败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核心。比如:是要造个手机么,功能机的还是智能机,具体参数是自己逐一罗列还是引用了什么行业规范,做到了哪些算是圆满成功,做到了一些又没做“哪些”算是可以接受但不圆满,没做到“哪些”算是失败。 国内企业往往在编制依据中大体罗列一下技术规范,而不是自己清楚的仔细的逐一定义各种技术参数。
仔细翻阅一下这些规范,其实并不严谨。
1.很难实现类的,比如一些海边的地基即使夯成橡皮土也达不到《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压实系数的要求。很多混凝土构件,尤其是双层双向受力筋分布筋满布的情况下,振捣棒都伸不进去,根本做不到钢筋间距的要求。类似的还有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外观要求等等。
2.定义模糊,似是而非的,比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里规定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水化热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土。没有什么裂缝是有益的,小点的混凝土设备基础直接浇筑就可以,厚的筏板基础跳仓施工,分层浇筑也可以,但是水坝坝体就完全不同,出水可以达到100度。再比如”高层“这个名词,什么叫高层呢,业内是有约定俗成的说法,十层及十层以上。那么这里的层是多少米算一层呢,立面异形,内部结构无明显分层,多处局部中空的建筑又怎么算一层呢?《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说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这里的24米以檐口为界,那么工业构筑物呢,怎么定义?即使是民用建筑,有些没屋顶没屋檐的开放式美术馆之类的建筑又该怎么定义呢?
3.乱执行,乱作为的。比如普遍把GB/T当做强制性规范来执行。
4.理论假设和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假设结构是弹性体,但是又发明个塑性铰的概念。强剪弱弯,强梁弱柱,还有地基沉降更是如此。 这些貌似明确,但其实含糊其辞的术语,在国内规范和合同中大量出现,被频繁使用。基本概念是模糊的,那整个合同体系就是空中楼阁。当合同各方利益冲突,博弈激烈时或者沟通不畅,概念理解各异时就成为了矛盾的原点。 从质量出发,以进度计划阐述施工方案。这是惯例,也毫无问题。
但国内施工企业大量使用的是甘特图,甘特图的优缺点在教材讲的非常清楚。甘特图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优点: 1、直观明了(图形化概要)2、简单易懂(易于理解)3、应用广泛(技术通用)
局限: 传统甘特图的缺点是不能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甘特图主要关注进程管理(时间),事实上它仅仅部分地反映了项目管理的三重约束(时间、成本和范围),而不能综合地反映项目本身的完成情况。 不能表示活动的逻辑关系,那么就不能反映资源需求计划,实时监控和及时纠偏也就无从谈起。那么这个工作又是必须要做的。
这个工作,虽然国内公司不反映在文本里但并不是不做,而是靠经验,靠个人---由施工经理或者总工凭经验去把控和调整。 这也就是为什么《6.质量目标及保证体系》在绝大部分施工组织计划泛泛而谈,言而无物,往往给人一种在看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从基本概念开始就模糊不清,一路下来对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也就一把浆糊刷子往下糊。(为什么模糊不清还有一个原因,待续)而且在这个施工组织计划中合同管理也没有单独的章节来重点阐述。 再往后的7-11也就失去了焦点。 实施方案可以是多种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类风险,施工组织计划就是要说明自己的方案是可行的,而且是最优解。
基本概念靠约定俗成,或者说所谓业内公认的标准去理解,实施方案靠经验靠个人去把控,而不是制度和体系,那么在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时,也就这样糊下来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不一致是永远的,都能满足才是特例。随着国内外工程市场利润的下滑,这种情况引发的冲突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