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是之谓乎如何解释
其此之谓呼之的意思?
其此之谓呼之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的之的意思相当于“的”。按照语法,这句话是宾语前置句,“之”是结构助词、连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原文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中的《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过来就是: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检查。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是学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其鸬鹚之谓乎?
此鸬鹚之谓乎?
翻译:这说的就是鸬鹚吧?
“此(是)……之谓”是文言文常见的固定格式,只要掌握了它的语法特点,任何时候遇到它都能一看就懂。
它的语法特点是:
1、用指示代词“此(是)”做主语,通常前面有相关的言论,用“此(是)”代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这句话”。
2、宾语前置。“鸬鹚之谓”中的“谓”是谓语动词,“说”的意思。“鸬鹚”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宾语。正常语序为“谓鸬鹚(说鸬鹚)”。
3、用结构助词“之”表示宾语提前,以此区别于“鸬鹚谓(鸬鹚说)”。
掌握了这些特点,只要出现“此(是)……之谓”,都可以理解成“这是说……的”。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乎的用法及词义?
“乎”字的意思就是语气词。用法:
1、“乎”字表疑问语气,用于疑问句末,要求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译为“吗”“呢”“呀”。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乎”字表示反问语气的用法:用于疑问句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不要求对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译为“吗”“么”“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乎”字表揣测或商量语气的用法:可译为“吧”“吗”。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乎”字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的:可译“啊”“呀”“呢”“吧”,有不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乎”字表示停顿预语气的用法:一般不译或译为“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6、“乎”字用于形容词尾词尾的用法: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7、“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8、“乎”字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在”“于”。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9、“乎”字表示比较的用法:可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10、“乎”字表示对象的用法:可译为“向”。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