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不吃饭,爱哭闹,脾气大,摔东西,天下武林,唯我独尊。近年的宝宝可真的是越来越难带了啊!
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是孩子性格塑性的关键。没有坏孩子,只有宠坏的孩子。一岁半的幼儿,语言行为模仿能力特别突出,大人说的话,大部分都能够听懂。
通过耳听目看,幼儿就像一块海绵,如饥似渴的充实着自己。只是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坏的语言行为,大部分是幼儿主动听到了,看到了,才能够学到。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大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影响。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一岁半的幼儿,对声音画面特别敏感,摔东西的行为,也许只是为了听东西落地的声音,或是为了看到易碎物品从完整到支离破碎的画面感。家人们应当对此作出正确的引导。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特别的宠溺,对孩子任何不恰当的行为,总是拿孩子还小这个借口来搪塞。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觉得几个月的宝宝太小,而想着等他大了在教育,孩子学习能力的强悍远超大人们的想象。即使宝宝还小,当他作出严重的不适宜行为,当及时阻止,并用严肃的语气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幼儿发脾气,哭闹,摔东西,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为了吸引或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人类天然的生存本能。
幼儿由于语言行为能力有限,只能通过哭闹,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然也会因为好玩而去做这些事情。
远古时代,宝宝们只有通过哭闹才能引起妈妈的注意力。饿了、病了或者遇到危险了,那些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宝宝早被淘汰了。情绪表达的各种方式,是人类进化的本能要求。
幼儿会通过哭闹或摔东西的行为来吸引家长们的关注,但并不是故意找骂。他们只是因为想要大人陪着宝宝。
幼儿做错了事情,通过摔东西或者哭闹的方式,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避免大人们的惩罚。确切的说,宝宝是因为恐惧才去做这些事情。
幼儿可塑性非常强,家长们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幼儿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
家长们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当有一个正面的榜样,如果家长们自己说脏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说脏话。家长们总是动不动发脾气,孩子也学的会。所以,想教育好孩子,想成为好的家长,就要注重个人素质的修养。
呵斥打骂孩子,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很多行为都只是在模仿,或者单纯是为了有趣好玩而已。这个时候如果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说教,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当幼儿发脾气摔东西时,建议耐心的等待宝宝平静下来,然后告诉他这种行为让家长很不喜欢,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对于幼儿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请家长们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不要无端发怒呵斥,容易给孩子留下阴影,也会让孩子有抵触和逆反心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耐心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言语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小学及初中各年级家长常见的困惑有哪些?
谢谢邀请。
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话题。
学到老,活到老。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大学,乃至于工作以后,生活之时,学习都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而孩子的学习行为,最关心的,莫过于家长。
当孩子学习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小学老师会这样想:
我就教育六年,家长教育一辈子。
初中老师老师会想:
我只教三年,家长教育一辈子。
确实如此,当孩子的学习行为出现问题时,老师急,家长更急。老师困惑,家长更困惑。
小学阶段,家长最为困惑的有以下几点:
1.孩子不够专注,边玩边学,容易分神。
2.做作业拖沓,像挤牙膏,家长催一下动一下。
3.爱哭,动不动就哭丧一张脸。
到了初中阶段,家长最为困惑的有以下加点:
1.沉迷电子产品,沉迷游戏。
2.早恋,陷入爱河不能自拔。
3.叛逆,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学阶段一样陪伴家长,反而喜欢摆脱家长的控制。
4.小学的时候,经常会说“老师说”,到了初中阶段,会说“同学说”。
那么,就这些现象而言,家长的困惑时可以理解的。
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相信这些现象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其次,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不要等到初中之际,难以控制,才知道问题的严重。
最后,其实,不仅孩子在成长,家长也在成长。孩子在学习,家长也要学习。学习心理学,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并想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总而言之,孩子有问题并不可怕,家长困惑也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家长急躁或者置之不理,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只有多学习,多和老师交流,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搭建沟通的桥梁。
最后,我们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孩子,孩子必定会健康成长,开心学习。
只有这样,家长自然就不会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