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 什么是“三纳入一渗透”?

[更新]
·
·
分类:行业
3828 阅读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

什么是“三纳入一渗透”?

什么是“三纳入一渗透”?

“三纳一渗透”是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具体要求,最早出现在200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中,具体内容如下: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三纳),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一渗透)。

美育活动有哪些?

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其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实施途径有音乐、美术、美学、文学(包括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等学科的教学及相应的课外活动,其他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工作中指导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教师为人师表的榜样,好的校风,美的校园等。渗透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艺术的审美认识功能的例子?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一、审美认知作用 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孔子“《诗》可以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
2、艺术对自然现象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对于大至天体、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二、审美教育作用 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特征的揭示,来自于渗透其中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2、艺术审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艺术作品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