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大家有什么高招或者经验,能交流下吗?还有专业方面?
对于高考志愿填报大家有什么高招或者经验,能交流下吗?还有专业方面?
我们说“七分考,三分填”,学生负责高考,试卷必须独立完成,如果父母希望助孩子最后的一臂之力,填一张理想的志愿表就是对孩子的神助攻。
01.三种常见填报志愿的心理误区
误区一
一头雾水
每一个高三家长都是第一次担任这个角色,许多家长重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或者帮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级,而忽视了孩子志愿填报问题。等到临近高考需要填报志愿时,才发现自己对志愿填报一无所知,再临时抱佛脚,非常被动。
误区二
独揽大权
一些教育背景比较良好的家长,喜欢用自己当年的经验去指导孩子填报志愿,甚至全程包揽,这也是不可取的。你的年代和现在已经相去甚远,物是人非,孩子也不是当年的你。无论是一头雾水还是独揽大权,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前途。
误区三
让他人代填
还有家长会选择让老师来填写。老师们自然希望学生考取名校,在“指导”家长和学生填志愿时,多从“录取几率大”的角度考虑,而非适合性的角度。另外,老师们的人生经历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较少了解变化万千的人才市场形势,也很难懂得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请家长既不要独揽大权也不要推卸给第三方,这张志愿表,承载着孩子未来5年的命运,怎能草率而为之?
02.如何协助孩子填报志愿
那么在填报志愿这件事情上,我们家长该如何把握参与度呢?
第一步:了解规则
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如果把志愿表比喻成试卷,那么审题这一步,明确“题目”在说什么至关重要。这就涉及到志愿表上出现的各类名词概念你是否清晰。
家长不妨自测一下以下题目能答出几道呢?
上海高考的各批次录取流程是怎么样的? 投档比例是多少?
如何避免退档?
不同高校专业录取规则是什么?
考生可以同时被志愿表上的多所高校录取吗?
外地高校降分录取的规则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不太清楚的话,那么接下来几个月你的功课就是了解清楚志愿填报的规则。志愿表上一共可以填多少所院校,院校之间梯度是多少。审题清楚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开始答题。
第二步
分析数据
以上规则如果清晰了,那么第二步,就可以分析往年数据开始每个批次的填报,实际也就是挑学校挑专业的工作。
可是,家长可以从哪里获得权威的数据呢?我们建议有以下途径了解高考志愿信息:
最官方的信息:
上海招考热线、上海教育、阳光高考网,这三个网站上的信息是最官方的,具有权威性。重要的招生政策一定要以上海考试院公布的为准。
上海考试院发放的志愿填报相关书籍。
如《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各专业录取人数及考分》《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专业目录》(招生计划)这些都是直接用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最权威的资料。用于参考院校近年录取分数,专业录取分数,判断院校竞争形势。
所有官方新闻媒体的教育新闻版面、相关的电视广播节目,以及这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
他们对快速传播高考信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新闻晨报》教育相关版面或者《高招周刊》这种官方的报纸。
参加高校校园日活动或者致电高校招生办咨询。
大学的开放度较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直接向心仪高校了解更多招生政策相关信息。
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
对高考志愿扫盲和提高都十分有帮助。参加此类公益讲座,家长还有可能直接向专家咨询一些问题,但是需认准有良好口碑有专业资质的机构。
订阅口碑良好的教育类公众号。
比如“上海发布”、“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等。本公众号也会有很多政策的深入分析。
购买部分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图书。
这方面的资料便于家长们比较系统地阅读。目前充斥图书市场的高考志愿指导图书可谓鱼龙混杂,其内容也多为介绍高校招生专业的,家长在购买时一要选择知名人士的图书,二要看清内容,不要重复购买。
第三步
科学决策
有了基本概念,有了可以参考的资料,就算完成了基本工作。具体填报什么志愿,我们就需要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做最终的决策。
五万个考生有五万种情况,每个家庭情况不一,志愿填报这件事父母孩子各自参与比例多少也不能一概而论。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让父母放手,以孩子自己的理念为准?
1)性格稳定,责任心强的孩子。
当我们家长已经看到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很稳定的学习状态。就是说他的爱好、兴趣,基本上是稳定的,不是三分钟热度,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定性,那么父母就可以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
2)特长凸显的孩子。
一个特别擅长文学的人,喜欢写作,性格内向。家长不能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去强行把孩子放到一个不适合他发展的学科。这类孩子细腻敏感的特质是无法在理工科领域中得到好的发展的。如果我们家长看到了孩子有明显的特长倾向,为什么不扬长避短呢?
什么样的孩子需要父母介入,给予更稳妥的参考?
前面我们说个性、特长都比较稳定凸显的同学可以自己来做最后决策,那么相反的,心智与年龄没有共同成长,目标不明确的孩子,就需要家长来做好最后的把关工作。
比如一个看了几部电影,就想去做导演;或者喜欢美食,就想去学食品;又或者喜欢买衣服,就想去做服装的孩子,他们没有深入了解自己的爱好与专业必备的素质,父母就需要及时给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的现状,选择更贴近孩子实际情况的专业。
一个18岁的孩子,应该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越早放手,孩子越早独立,毕竟孩子的路只能由他自己走。与其让孩子四年以后埋怨别人,不如让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能否发愤,能否成功,归根结底都在于孩子内心深处的兴趣和动力。否则如何在大学四年中克服专业学习的重重困难学到真才实学呢?
退一步说,高校的资源很丰富,孩子在校期间可以锻炼其它才能,现在社会上机会这么多,真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更加建议孩子给出方向,父母负责搜集信息,最终由孩子做主。
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再忙,在孩子高考这一年,至少是最后这几个月,多与孩子沟通。
高考志愿填报辅导真的有用吗?
“七分成绩三分志愿,才会有一个理想未来”。这句话很在理,可惜被机构利用了。
对机构的行为我个人不做概论,但有几点疑虑,
一,机构的专家怎么来的?一线招生工作人员,感觉可能较小,因为高考季各校招生人员基本没时间。这么多机构哪来那么多专家。而且干过高招工作的人都可能知道,要熟练至少的二、三年的历练,才明白自己干什么,才能做预判和指导,而且前提是有一线资料和圈子经常交流沟通下。这样我们都很少称自己是高考志愿填报专家。那么机构的可想而知,她们的信息源和参考数据,形成结论的依据有待考量,
二,市场炒作行为严重,人在迷茫的时候基本理智思考的能力为0,稍微被忽悠就上套。三,价格、管理、质量从哪里考核和评价?看人要价,缺乏监管,质量也没有考核,受骗也没有追责和证据。
“从根源上说,志愿填报市场的出现很正常,现在家长对孩子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在高考志愿填报上,必然分分必争。”业内人士指出,考生和家长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于是众多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机构应运而生。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指导机构也存在着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的情况,不是所有机构都有相应的能力,还有价格虚高等诸多问题,需要家长在为孩子考虑的同时做好甄别。
有关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借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之名加入这项“生意”的,既有专门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机构,也有不少分布在各大中学周围的课后培训机构,甚至一些线上平台也纷纷来抢占市场。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多款高考志愿填报辅助手机应用也进入该领域,他们都强调注重大数据挖掘,从海量高考数据全面分析。
记者在某应用平台搜索发现,类似软件有十几种,不少软件提供专业测评职业指导的服务,但需花18元到几十元不等。有的是会员制,价格也在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总结:选择志愿辅导机构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介绍和引导,以免又损失钱财又耽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