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均衡什么
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法规?
义务教育法均衡发展法规?
《义务教育法》中对均衡发展的规定:1、明确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2、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并特别强调了政府在保障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要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列入教育督导的内容之中。
3、还提出了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等政策措施,等等。这一法律还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特别关注和扶持。比如规定对流动人口子女要求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等。
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
如何看待当前的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硬件己没话说了!主要教学质量较差!不在于教师没水平,没出力!而在于
∴ 教师队伍不稳定。
∴ 教育管理机械化,形式化。县局管的太死,太死。教师整天围着非教学事务转。没太多时间围着教学转。<我是长丰教育人,只能讲长丰教育事。>
∴
你好,全国都在创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均衡,什么是均衡?就是全国各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达到一个水平上,得到均衡。硬件设施齐全,学校软件设施配套硬件设施,老师按比例配备等。只有这样平衡了,在偏远地区,贫穷地区也就不会出现辍学、失学等现象。所以,国家一直重视农村教育,减少城乡差距。
虽然有的人说均衡发展存在一定水分,但是只要偏远地区和贫穷地区,孩子能上学,顺利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老师们的待遇能有所提高,老师学生配备均衡,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按学生达到要求,软件设施配套,有利于整个学校的整体提高,何乐而不为?
以上是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纠正!
学生均衡发展是什么意思?
教育均衡发展”这个词追索起来应该是自200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自后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所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农村学校建设问题;二是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薄弱学校建设问题;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对于义务教育均衡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认为是全国范围内的均衡,而是区域内的均衡,先是县域内的基本均衡,再到优质均衡,再到市域内基本均衡,均衡发展永远在路上。
由于目前全国范围内正在推进的仍是基本均衡,所以在此重点说说基本均衡的评估方法。
对于均衡发展的评估,有一套详细的评估细则,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
1.“一个门槛”(办学基本标准评估)。要求在对一个县(区)进行评估认定前,要评估其所辖义务教育学校是否都达到自治区办学基本标准,达到这一条件的县(区),才有资格接受均衡督导评估认定。从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教师学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等指标评价达标情况,每一项都有标准值。各省细则中可能略有不同,如我省有十项指标,县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十项必须达标八项。
2.“两项内容”(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
(1)对区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差距评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2)对县(区)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组织领导、要,机会均等、经费保障、师资配置、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的21项指标来进行评估,每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达到85分以上的县(区)方可视为达到此项评估的要求。
3.“一个参考”。指公众对本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区(区)是否实现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依据。满意度不得低于85%。
在实地评估时,各县的财政投入是关键性指标,同时评估组对各校的学校管理,功能室使用,校园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等也十分看重。
对于优质均衡,当前国家评估方案已经出台,少数地区正在启动。如果说基本均衡重硬件建设,优质均衡则更看重学校内功,更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更多教育观点,教学经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敬请关注“轻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