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勤能补拙事例 积懒成笨,勤能补拙出处?

[更新]
·
·
分类:行业
2160 阅读

中国史上勤能补拙事例

积懒成笨,勤能补拙出处?

积懒成笨,勤能补拙出处?

出自于:唐.白居易《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

童第周勤能补拙的故事50字?

先说结论,童第周勤能补拙的故事50字如下。红地都是我国知名的生物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来到比利时留学,但是在这里,他却遭到了欧洲同学的嘲笑,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不配发展高科技的科学事业,童第周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古时候勤能补拙的例子150字?

勤能补拙的事例:
清朝初期的史学家万斯同
万斯同小时候很贪玩,在宴席上受到宾客们的批评,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原本十分厌恶读书,后来因为《茶经》一书受到启发,开始认真读书,就在书屋里读了很多书。多年后,因为长期的勤学苦读,万斯同成为了一位通晓历史的学者,参与《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勤能补拙是良训米芾事例?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
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
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
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
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
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
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