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怎么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

[更新]
·
·
分类:行业
2618 阅读

幼小衔接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怎么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

怎么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的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到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那幼儿园和小学到底存在着哪些不同呢?
第一,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老师像妈妈”,一个20个幼儿左右的班通常配有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更多的是生活习惯的培养,老师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方式比较多,能及时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心理变化;而小学,往往是一个老师同时面对四五十个孩子,有些孩子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会情绪低落,或多或少会有心理落差。
2、学习环境和行为规范的不同
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多的是在轻松、活泼、自由的环境下、以游戏为主开展活动,而小学则是以学为主的系统学习阶段,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求孩子讲规范,遵守制度,相对幼儿园比较刻板,孩子容易产生疲惫感,有抵触情绪。
3、 人际关系的不同
入小学后,孩子要与幼儿园原来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师分离,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的班集体里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被班级所认同。对孩子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4、期望水平的变化
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都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由玩耍的时间少了,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会感到约束太多、不够自由、学习负担重,容易产生怕吃苦、不想上学的压力和厌倦心理。
如果家长不够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缺乏对孩子的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身心疲惫,甚至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障碍。面对人生中的第一大挑战,孩子们特别需要一个心理的缓冲期。能不能顺利的度过这一时期,对于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小衔接,大家比较重视的就是知识的衔接,但知识衔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了知识衔接最重要的该是习惯的培养,心理的引导,能力的养成。
1,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儿童幼儿园的儿童,大都缺乏时间概念。最好是在家庭中或在幼小衔接班对幼儿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比如让孩子逐步适应打铃上课,坐姿端正,上课发言先举手,上课期间不准说话,不准乱动,下课上厕所等习惯,使之逐渐适应学校的生活习惯。幼儿老师和父母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读书、或者生动的实例并帮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2,培养独立自理生活的能力。学龄前儿童的父母都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放开手脚,多给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要学会如何管理文具、书包,以及怎样使用这些文具等
3,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培养方面重要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体现。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和新人,如何快速融入新的团体,并被班级所认同是一个孩子应该学习和培养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更 多交往机会,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为孩子成长提供有利平台。
4,给予孩子足够心理支持
增强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当孩子面对新环境出现不安,恐惧或者烦躁时给予及时的安慰。解除他们不良的情绪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尊重、关怀、接纳的心态与孩子交往,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喜爱的同时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格。

幼小衔接,孩子应该学会哪些内容呢?

应该学什么?

个人觉得幼小衔接期间主要培养孩子行为规范,还有上一年级的心理准备适当的教孩子一些一年级的课本知识,例如拼音,数学20以内的分成,组成还有加减法,家长在家可以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早睡早起,起床后与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享受亲子时光
让孩子洗自己的小袜子,内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