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识 什么是就业指导需求?

[更新]
·
·
分类:行业
2431 阅读

谈谈你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识

什么是就业指导需求?

什么是就业指导需求?

就业指导需求,就是由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看待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模式转变。
这种新的模式在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与此同时,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的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行为上也表现得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2、急躁心理 有的学生在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表现得心急如焚,有的学生东奔西跑,四面出击。
因此,每年都有一些毕业生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有的只好违约,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抑郁心理 随着“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确立,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
有的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严重时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4、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
目前在大学生人群中,“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就业时有较多学生总想一步到位找到满意的职位和工作。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自己知识丰富、各方面条件不错,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
这部分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收入,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这种自负心理对就业的不良影响很大,常常使他们错失良机。
5、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部分大学生由于屡屡受挫,对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由于来自非重点高校,在面对竞争对手时缩手缩脚,不能充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所学专业较冷门,对自己的前途持消极态度。
这些自卑心理,对于大学生推销自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6、偏执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为追求公平的偏执、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和对专业对口的偏执。
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时,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将自己就业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给自己造成心理阴影。
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有的学生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适应性,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这样的偏执心理必然减少学生就业的机会。
7、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致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当他们不得不面对就业时,常常不知所措,只有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
一旦希望落空,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出现很极端的行为。
8、从众心理 学有所成、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子的美好心愿。
但是,有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不透彻,并且缺乏一定的自我决断力。
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追随他人的脚步,只要是社会上受追捧的职业,不管它们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相关,都竭力去争取。
这样的付出,往往只能收获“事倍功半”的效果。
这种从众心理,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更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产生各种不良就业心理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功利倾向日益严重。
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
因此一部分毕业生忽视职业的深层价值,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而存在的自负心理。
2、学校因素 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
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 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
这些因素对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4、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自负心理;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努力。
但是,内因是关键,大学生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也要理性看待自我的不足。
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
2、积极调适自己的职业意向与职业抱负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带有一定的自负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当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就业目标相一致,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另外,应从长远目标着手,积极谋划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
当获得理想的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增长阅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
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克服盲从心理、增强自信心 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对自己充满信心,主动出击,学会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在择业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
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不能悲观气馁,要迅速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并积极调整自身定位,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这样一来,择业的信心也不会随暂时的失败而消失。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
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增加知识、开阔眼界,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的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
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
5、 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提高耐挫伤的能力。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敢于竞争,不怕失败。
如求职失败时,可运用理性情绪法宽慰自己,借“成功是失败之母”、“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理由减轻或消除所受挫伤;也可通过例举别人失败或不如自己等事实,说明自己虽败犹荣,从而提高耐挫伤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安宁。
6、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