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三个物体比轻重解题思路 一年级比轻重的口诀?

[更新]
·
·
分类:行业
4577 阅读

一年级三个物体比轻重解题思路

一年级比轻重的口诀?

一年级比轻重的口诀?

.
“看一看、说一说”,这个口诀适合孩子在视觉上就能“比轻重”的题型。例如,一年级比轻重题型中,经常出现判断在“天平”或“跷跷板”上,哪端物体更重的图案题。
2.
“掂一掂、比一比”口诀适合数学实践题型。
3.
“猜一猜、称一称”当用“看一看、说一说”和“掂一掂、比一比”的口诀无法直接判断轻重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找出称重量的工具,先“猜一猜”大概多重,再“称一称”验证孩子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

两个体积相同但轻重不同的物体?

两个物体体积相同但轻重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的密度不同,所以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不同的物体其密度是不同的,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物体重量重,密度小的物体重量轻。比如相同体积的铁和棉花,铁的重量就是棉花的重量的好几倍。

一百克比一等于多少?

100克等于多0.2斤。因为500克等于1斤,所以100克就等于(100÷500)斤,即0.2斤。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斤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 ),两斤等于一公斤。其他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公斤、吨、两等。

学前班等量代换教案给孩子怎样的教学方法容易接受?

一、设计背景:
  学前儿童已经能够区分物体的大小,初步进行重量比较,但对重量相近物体还不能分清轻重,必须教会他们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幼儿对比较轻重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到底可以用哪些方法比较轻重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任务在于让幼儿学会比较轻重的几种基本方法,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借助工具确定物体轻重的必要性。
  (2)能按物体的轻重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项排列物体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发展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
  2. 能力目标
  (1) 鼓励幼儿积极想办法,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能按重量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幼儿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增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让幼儿初步感知“轻”、“重”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幼儿懂得比较轻重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书本、石子、棉花、大象、小狗、小鸟、天平等)等。
  五、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轻重,学会“看一看”的比较轻重的方法 。
  1.播放动物园里动物活动的录象,引出轻重的话题 。
  提问:哪一些动物重? 哪一些动物轻?
  2.总结:以上方法为“看一看”比较轻重的方法 。
  3.提问:谁还能说出身边的物体谁轻谁重?
  (1).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发现相关数学信息。
  (2). 出示一包棉花和一块石子 。
  (3).幼儿进一步感知通过物体外形感知轻重的方法 。
  (4).在无法从外形判断轻重时,但仍然用“看一看”的方法判断轻重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的情景,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且由动物世界回到现实生活,领会“轻重”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 、实践操作,发展认知。
  (一)学会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
  1. 请认为棉花重的同学举手?请认为石子重的同学举手?大家判断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证实一下谁说的对呢?请幼儿上来用手掂一掂,再把你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2.教师小结:棉花和石子用眼睛看,不能精确地判断谁轻谁重,我们用掂一掂的方法可以比较出谁轻谁重。
  板书: 用“掂一掂”比较轻重
  (二).学会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 :
  1.出示重量接近的1个胡萝卜和1个马铃薯(土豆)。
  2.猜一猜:谁轻谁重?
  掂一掂:谁轻谁重?
  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么办呢?谁又能想出什么好方法呢?
  3.小结讨论:你们能想出哪一些方法?
  4.出示天平秤,介绍在天平上比较轻重的方法,教师把胡萝卜和马铃薯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让幼儿观察,现在你知道谁轻谁重吗?
  5.分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身边的用品,选择其中的两样,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
  6.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比较胡萝卜和马铃薯谁轻谁重时,我们发现要想精确地知道谁轻谁重,称一称是最好的方法。
  7.出示文具盒和计算书。
  先说一说:谁轻谁重?为什么?
  再掂一掂、称一称。
  明确:比较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一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生1:文具盒轻、计算书重;
  生2:计算书轻、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计算书一样重。
  得出:讲桌上的文具盒比计算书重 。
  得出:课桌上文具盒比计算书轻 。
  幼儿实验,交流讨论 ,猜测结果。
  汇报交流,充分听取同学想出的不同方法,给予适当的评价。
  分小组进行猜一猜,再掂一掂,最后称一称,说说谁轻谁重,从而懂得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三).看一看:观察图片判断大象、小狗、小鸟谁最轻?谁最重?初步理解重量的传递性。
  (四).想一想:请幼儿比较轮船和石块谁轻、谁重 。为什么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块却沉入水底呢?
  (五).排一排:请幼儿按由轻至重及由重至轻的规律对物体进行正逆排序,巩固幼儿对轻重的感知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熟悉 。
  1. 比一比,幼儿独立完成,说说怎样判断的。
  2.说一说,先让幼儿独立完成,再引导幼儿说出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
  3.延伸,讲解故事《笨驴》,并升华知识点 。
  六、 活动反思
  1、 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通过“看一看”、“掂一掂”、
  “称一称”的比较轻重的方法。活动中自己得出了很多结论,领会到了探究的快乐,活动贯穿这节课的始终,让幼儿一直保持着参与的激情。最后,《笨驴》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让幼儿充分动脑,更是知识的升华。
  2、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观察中学会“看一看”比较
  的方法;在亲身经历中通过探究和协作活动学会“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探究和推理中学会“称一称”比较轻重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实物等从多感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会知识。
  3、让幼儿个性化地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孩子们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为自己的创造而开心,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我也注意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中,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想其所想,说其所说,做其所做.我们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