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如何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深度教研三个要素?
深度教研三个要素?
教师个人、教研组织、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行为主体,与此相适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自我反思
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形成“扎根每一堂课、辐射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新型教研文化。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学习对自己做出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自觉改进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同伴互助
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
教师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应相互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具体活动形式有对话、协作和帮助。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问题探讨、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集思广益,共同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打造和谐团队。
提倡组织经常性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举办专题座谈、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研修员、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
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的关键和支撑
校本教研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面地洗耳恭听专家、研修员和骨干教师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他们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既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的支持,又可避免校本教研在低水平上重复,使教师得到最快的发展。
校本教研要加强对本区内研修员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指导参与的作用。研修员坚持走进学校里、深入课堂内、参与教学中,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把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
校本教研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骨干教师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中国中小学课堂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中小学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当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提升点:
1、目标问题: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品格培养,正确价值观渗透。课堂目标设定后没有切实可行配套的达成指标,无法统领走向深度学习。
2、以本为本: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教学没有创意,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准,整合不到位,有时候课堂上领着学生来回的兜圈子,师生都感到疲惫不堪,高阶思维学习无法呈现。
3、教法单一:教师希望学生能够按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来展开教学活动,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教法没有更好的服务于学法。
4、学法不足:课堂上很少看见学生间观点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低阶思维,被动应付状态。教学本是 “多边活动”但现在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问题肤浅:问题导学是不错,但教学采用一连串的追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过细、过窄、缺乏深度问题设计与有价值思考。
6、评价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目标的评价、过程的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与落实.
刘原四川师者情怀君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1、课堂教与学,目标问题 (如何把握课标、分解课标,驾驭教材、整合教材,读懂学生,服务学生,撰写适合的课堂目标并配套叙写达成指标等)
2、课堂如何教、如何学?方法问题(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课堂设计、逆向思维、教学评一体化、合作学习、学程案编写与使用等)
3、课堂教的效果、学的效果、所用时间多少,是否减负高效?结果问题(说课体系、课堂评价、及时反馈等)
不管我们想怎样教孩子,老师必须有预见性,如果能从一年级就开始把六年前以来小升初中考高考真题结合书本知识全部做过一两遍,并且一定程度预测到考试的重点,我认为这些老师可为优秀
创新能力。
相对我们的教学死板了一些,时间长了孩子们就没有兴趣了,应该增加教学中活泼度,启发孩子们的主动性,踊跃发言性,同时多照顾落后孩子,让他们感受课堂温暖,往往老师更注重好学生,其实好多孩子感觉受了歧视,更加破罐子破摔,让所有孩子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一股向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