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很多时候也会迷茫,语文教学到底在教什么,其实终究归为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会他们通过一篇篇美文阅读获得语言美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感受人物的魅力,又可以在一次次的总结中体会文章带给我们的主题美。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求,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作品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因此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通过美妙的课文朗读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课要有朗朗的读书声,不仅学生要读,老师更要读。在课堂上,要先有老师的范读,老师只有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分析语言特点及主题,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人物形象特点,在学生没有理解深入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快速带入作品中,也为下一步有效分析课文打好基础。《春》的图画美,《秋天的怀念》的人物美,《济南的冬天》的情感美都是通过朗读传递出来的。然后在选择精美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春》这一课的朗读教学,我让学生进行第一、二段的朗读训练,主要从四个方面把握:重音、停连、情景,情感,重音读好:盼望着、近、朗润、涨、红;停连读好:来、了,做好声断气不断。情景提示:似乎看到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图景。情感是:欣喜和兴奋之情。学生通过朗读,能从四个方面去把握朗读的技巧和方向,并在全文阅读中也运用起来,便能深入理解作者表达出来的热爱春天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第二,通过准确的语言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课离不开语文分析,提高审美能力也离不开语言分析。例如《春》这一课,我们可以用“--------用得好,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言,但并不是一味的放,要注意收的重要性,在学生开放性的回答之后,再要求重点赏析一个关键词和一个句子的美,关键词主要读出字面意思和文中意思,然后再深入读出深层含义,进一步读出作者的情感。句子的美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上,读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含义来。例如:关键词“闹”,不仅写出了声响,还写出了喧闹沸腾的景象,侧而衬托出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和香味浓郁的特点。一个句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花的颜色很鲜艳,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进行语言赏析的训练,又可以提高其对语文的审美能力了。
第三,通过深刻的主题体会培养审美能力。这一点在每一课的教学都是重点,关键是不能是教师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不能直接就板书让学生抄就完了,一定是学生们通过学习后,结合个人的体会得出来的,这是教师大胆放手,舍得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个人及他人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得出深刻的体会。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很多,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长期的阅读体会和能力训练作为辅助,相信,在潜移默化中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
语文人文性要素的内涵包括哪四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最后,语文课程中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小阅读能小、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程几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过程和方法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标》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个重要内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