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重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为教师,课堂上如何提有效的问题?
作为教师,课堂上如何提有效的问题?
只有高品质设计问题,课堂思考才会真正的发生
“学而不思则罔”说明思考对于成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素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整合集体智慧,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借鉴交流、取长补短;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品质,增强实践的能力。为打破“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化倾向,必须要有高品质的问题导引课堂学习。所谓高品质问题,起码要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未经较高强度的思考是难以解决的。只有这样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探索的积极性。
以2018江苏高考政治考试说明为例,《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点涉及四大块,基本关注了中国政体的方方面面。但是考点并非都是重难点,也并非都有较高思维度。如果只考虑复习的完整性,事无巨细、难易不分的对应考点,设计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地位和职权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轮复习课堂必将成为毫无波澜和悬念的流水账,索然无味。
那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让思考真的发生呢?一是变简单罗列为综合归纳。教学设计时,可以对考点进行集中归类,设计成综合性阅读提示,指引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找出考点,教师适当纠偏即可。比如,可以设计“课本从基石、地位、组织原则、必然性等角度介绍了中国政体,请快速、全面、准确的找出。”这样做不仅全面回顾了考点,而且锻炼了学生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二是变逐点分析为突出难点。在考点再现的基础上,课堂应该重点关注常考常错的诸多问题,诸如人民拥有国家权力,但为何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为何不能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体是否意味着国体相同,政体也相同呢?如此对考点进行整合升华,不仅避免了平均发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相对充裕的阅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
怎样才能做到精讲精练,高效课堂?
拿一堂课谈高效本身就是一种谬论。科学的课堂有时是很丑陋的,老师三言二语甚至一言不发,而且有些内容学生是需要较长时间(一堂、二堂、一天、二天甚至更长时间)来悟道,不到万不得已老师最好别讲,这就是孔子所说得:“愤启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