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方法
怎么培养思维习惯?
怎么培养思维习惯?
本人数学教师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在课堂上我们的思维训练很不到位,不少老师还存在机械训练,学生靠反反复复做同样的题、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数学,没有把思维拓展出去,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书本以内。当考试难度加大试题变的灵活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少学生存在阅读理解能力差、思维不灵活、不会举一反三等问题。
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数学方面我们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上功夫。
1.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训练重点:
(1)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有条理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2)重视概念和公式生成过程的探究和理解,否则会导致解题过程应用不熟练,一知半解,死记、生搬硬套。
2.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平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发表自己见解。
3.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
以思维速度为侧重点,在熟练中求快。平时可加强笔算与心算相结合,在运算中求快;通过运算速度赛、智力试题抢答赛、最优解法评选等形式加强培训。
4.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具体表现: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做“综合的分析”;概括—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训练重点:
(1)提醒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在解题时不必急于动笔,引导学生注意审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注意逆向思维训练,打破定势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方联想,全面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整理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头脑中知识井然有序,脉络清晰,易于联想。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逻辑性、规范性、启发性。其次要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用完整的、准确的、简练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手脑口并用,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总之,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统一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补充,不可偏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要从备好每一节课入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上出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
请问小孩9岁上四年级,阅读理解能力很差,应该怎么办才能帮助他提升?
阅读理解有限,这真的和平时的读书少有关,我记得有句话说的特别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的书多了,人的气质都好了,所以,读书,读书,在读书!
这种手抄报小学生最爱做的,我家孩子也不例外,经常做这种手抄报,读书没有捷径,你只有好好学到你自己的头脑里,那才是你自己的东西,不然说的多好听,都去白费劲。
在小学阶段,更应该加强阅读,到了中学时间有限,所以在小学阶段多读书,对你的学习帮助更大,不是说中学就不要读了,中学读书和小学又是不一样的感觉,就是读同一本书,收货都是不一样的。我前几天去开了一个家长会,第一名的孩子发言,他全身洋溢着自信的光芒,就不像一个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说话,那么自信,最后他的妈妈说“他的孩子从六岁开始每天读书一个半小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就不要说这孩子读了多少本书,就这种坚持的精神,在他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没有影响吗?最后老师也说了孩子作文写的特别好,语句通顺,而且字数每次写的特别多,这难道说和他每天读书没关系吗?有关系,而且关系特别大,所以,读书,读书,在读书!我们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