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碎片化阅读的后果
碎片化阅读的利大还是弊大?
碎片化阅读的利大还是弊大?
碎片化阅读弊大于利。因为碎片化阅读让你的思绪被打乱,无法作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就无法沉淀下来。碎片化阅读的人一般都会选择一些轻松的读物。
为什么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变傻?
现代社会碎片化信息内容多,各种的内容充斥着你的视野,你总是在不断的获取更多的信息,而很少进行思考,慢慢的,你就只是阅读,慢慢变懒,不想思考,一有问题就找网络解决,不利于自己深度思考,不利于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指一种通过手机、电子书、计算机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这种阅读模式的最大受众是与电子产品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的广大青年群体。碎片化阅读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趋势,它不可避免的参与塑造了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广大青年的认知机制。
碎片化知识有什么危害?
碎片化的知识最大的危害是使人浅薄与自大。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随便一点手机屏幕,就能浏览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之中。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为了获得流量,自媒体都不约而同地走上标题党、情绪化的道路上。深刻的、整体的、系统性的思考,被浅薄的情绪化观点所替代。一个观点被分解成无数偏激的小标题,理性的思考成为一个奢侈的事情。
二十多年前,王小波写过一篇《论战与道德》的文章,批判得是在论战(讨论问题)的时候,许多人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道德,再以下三滥手段攻击之(王小波说得屎橛子),现在网上讨论问题的状况,仍未有大改观。当有人指出社会存在问题之时,往往会被怀疑动机以及自身的道德水平。《战狼2》大火的时候,有人稍微表达出电影还存在瑕疵,即会被群起而攻之。
碎片化的阅读,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就是懂得许多,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自己不懂的。读到一段戏说历史,看到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就可全面反对学者早有定论的研究;看到有民间科学家提出引力波(其实是跟物理学上的引力波完全不是一回事),就敢轻视物理权威;看到历史名人的小八卦,就可全面抨击人的成就与研究。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是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最糟糕的影像。明显的例子,看到一些大学老师“有理有据”地反对鲁迅,就觉得鲁迅的文学成就被高估、被过誉。
事实上,自己全面去阅读了鲁迅的著作,何须别人帮你判断呢?